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行政科室 > 产业科 > 信息快讯
 
鄂尔多斯市国有林场辉煌六十年
发布时间:2012-12-04     来源:      作者:产业科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绘就国有林场发展新画卷

                   ——鄂尔多斯市国有林场辉煌六十年

 

六十年,中国人的一个甲子,国有林场也迎来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个甲子,六十年的发展建设,六十年的改革创新,我市国有林场在艰难中起步、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奋起,从第一个治沙站(杭锦旗阿鲁柴登治沙站)建立,发展至今我市共有26个国有林场、治沙站(国有林场13个、国有治沙站13个,以下简称国有林场),112个作业区,主要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边缘或腹地,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立地类型最差、条件最艰苦、生态最脆弱的区域,承担着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沙治沙的重要职责。全市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382.76万亩,其中有林地72万亩、灌木林地135万亩,森林蓄积量160万立方米。林区总人口8061人,职工总人数2659人,其中在职职工1500人、离退休人员1159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04人、中专学历541人。

国有林场的发展凝聚了几代林场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漫漫黄沙重披绿,荒山秃岭染丹青,林场人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基础建设、国有林场发展的坚实根基

基础设施是国有林场兴林、立业、强场、致富的根基,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积极争取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548万元。新建及改造林场危房7066平方米,新建办公室120平方米、维修办公用房474平方米维修职工宿舍11间、硬化院落2305平方米修建断头路36公里修建沙石路和作业路4.5公里打井20眼,架设高低压线38.1公里,购置变压器2台,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修水利工程2处,新建畜舍12处,修建引黄灌渠2.21公里,安装节水灌溉管道3公里平整土地636亩。

面对资金不足,水、电、路及危房改造存在的诸多困难,国有林场从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职工利益出发,自筹资金开展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共打机井45眼,更换水泵及配套40台(套),铺设节水灌溉管道4950,修水泥渠衬砌3500,架设高低压线路18.15公里,新购变压器21台,维修道路2.5公里,新建办公室及宿舍950平方米,维修办公室及宿舍516.8平方米,平整开发土地1063亩。

2010年全面启动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共改造职工危旧房2618套。

二、生态建设、国有林场发展的永恒主题

针对全市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和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分别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8%的自然现状,全市国有林场承担起了国土绿化、改善沙区环境重要职责,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等造林手段,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腹地及边缘地带营造起了以乔、灌、草和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毛乌素沙地绿了,库布其沙漠沉睡了,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林海,形成了数以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森林。截止2011年底,累计完成造林2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1.31万亩,飞播造林44.2万亩,封育31.62万亩,完成育苗0.87万亩。森林抚育6.27万亩,义务植树34.92万株出圃各类苗木总计2.2亿株,采种163吨。

 三、生态安全、生态建设成果的安全保障

成果来之不易,保护更加重要。全市国有林场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一是结合天保工程,落实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护林员统一着装,每巡必填《护林巡护记录》,实现了对所有作业区森林资源的全面管护。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对重点火险地块严防死守,同时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做到林区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火险区有防火宣传牌,教育群众安全用火、文明祭奠,重点火险区重要时段有人看守、智障人有人监护。三是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对易发虫害及易发区域进行严密监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加强,使全市国有林场未发生重大乱砍滥伐林木、林地非法流失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有效巩固了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四、多种经营,实现兴林富场的重要途径

林业在发展,林场在变革,单一的木头经济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国有林场发展需求,也不能使国有林场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穷则思变,我市部分有条件的国有林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兴林富民强场的成功之路。

市造林总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由常规的种植业向定单农业转化,由种植农作物向培育苗木花卉转化,由常规畜禽品种向绿色食品转化。全场改造整合出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管灌溉、机电井五配套苗圃地7000多亩,育苗面积达到4000亩,品种有60多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户28户,绒山羊年养殖量达3000只以上、育肥羊年出栏量达12000只、年销售禽类在1万只以上,养殖业年总产值达到148.6万元,为职工创收103.06万元,占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的6.8%组建了鄂尔多斯市花苑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绿化及各类工程总量达704万元。打造了以卅顷地分场、白泥井分场为中心的种苗集散基地,实现从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到苗木花卉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成立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森林公园。

乌审召治沙站、乌兰陶勒盖治沙站与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合作,将现有荒沙荒地以租赁的形式承包给生物质电厂作为原料林基地,依托林场造林技术和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完成沙地治理。2008年生物质电厂在两个治沙站共完成造林2000亩。

鄂前旗三个场站利用6160亩水浇地,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同时,依托周边市场鼓励和支持场站职工从事餐饮、运输、劳务、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职工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生活水平。

五、改革创新,国有林场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有林场改革的步伐伴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国有林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开展了体制机制改革。全市26个国有林场中鄂旗达楞图如治沙站、沙日塔拉柠条管理站改为自收自支单位,其余国有林场改为差额事业单位,财政取消了公务经费,管理人员财政全额或60%核发工资。二是实行国有林场场长任职资格制度。给国有林场场长以充分的自主权,使国有林场成为真正的法人和市场主体,并对林场管理人员进行了精简,因事设岗,择优录用。二是工人实行了工资田。林场将部分林地承包给职工经营,职工从承包的土地或林地中创收,以地养人,以林养人。14个林场的生产工人实行工资田,有12个林场的生产工人当地财政核发档案工资40-60%。三是安置富余职工。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对林场富余职工进行了一次性安置,并逐步落实、办理林场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四是对于林场所负担的学校、卫生院相继划入地方旗县文教卫生系统,由地方负责管理。五是离退休人员除市造林总场外均由林场管理改为地方社保部门管理。六是积极争取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改善林场职工的住房、办公环境和基础设施,鼓励发展林沙产业。七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向林场倾斜,通过工程带动国有林场全面发展。八是全面启动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九是2008编制完成了国有林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改造计划,并纳入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中。

经过一系列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通过对国有林场管理人员的精简、富余职工的一次性安置,使林场人员实现了优化配置,以最精干的队伍、最强的技术力量投入到全市林业生态建设中。二是通过分离办社会及退休职工交社保管理,减轻了林场负担。三是国有林场扶贫资金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调动了林场职工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国有林场给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五是通过多种形式,搞多种经营,发展林沙产业,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一贫二困的局面。六是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彻底改善了职工住房问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重新激发国有林场活力。

六、生态文化,国有林场品位的不断提升

国有林场是展示和宣传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国有林场在其经营区内,不仅培育发展了大面积的森林资源,生产了数量可观的森林产品,而且还造就和保护了一大批风光秀丽、形态各异的森林景观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国有林场必将成担起生态文化示范和带动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市造林总场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铁路公路在其境内纵横穿越、毗邻5A级响沙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以“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森林公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力争把库布其沙漠森林公园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

新千年开启新的征程,新机遇造就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国有林场建设将在全体林场人共同努力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办好绿色产业,壮大林场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启国有林场建设新篇章,充分发挥在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