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在整体布局及空间水平分布上,以彰显空灵留白、避讳臃肿堆砌为理念构筑沙生植物园主体框架;以沙生植物作主景、乡土植物为配景、园林植物造景、引进植物续景为原则展示高科技沙生植物园全貌。拟在基本保持地形原貌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植物种,利用近自然措施,协调核心区与其它园区的景观过渡。采用留优汰劣,见缝插针的技巧,优化原生植物与引进植物的衔接,用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的建设标准,采用色彩与空间的合理配置方案,达到和谐美化的建园宗旨。借助鄂尔多斯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灌木王国”的优势,构筑植物园区整体的恢宏大气与局部的精雕细琢,展示天人合一的国学精髓。
①布局理念——植物细胞结构的演变
——划分大小不等的展示区的园路系统——细胞壁
——围绕园区道路系统布局的裸子植物带——细胞膜
——散布于植物园的5滩、8丘、30专类园——细胞核
——每个区间的留白——液泡
——植物多样性展示区——细胞质
——不同种类的一棵棵树木——叶绿体


②景观轴线
——主景观轴线入口植物化石广场、五滩组成。主景观轴线与入园道路,形成弯弓射箭景观格局,契合恩格贝占地轮廓,其延伸与瞭望塔成一直线
——副景观轴线八丘及专类园以植物化石广场为起点,围绕主景观轴线环形分布。层层展开,再现一个个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

③景观格局
? 红色景观圈
—— 一级景观
? 紫色景观圈
—— 二级景观
? 蓝色景观圈
—— 三级景观
最后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观内涵环环相扣,景观表象环环不同,

④植物布局(植物分类系统结构图)

⑤横向布局
根据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进行布局:
1、裸子植物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2、在科的基础上,按属分园,一属一园。
植物园拟收录的植物有:30科、61属、175种 其中:裸子植物亚门4科7属 15种;被子植物门26科54属160种。
随着恩格贝总体环境建设的推进、植物园小环境的改善,逐步扩大引种范围,丰富植物多样性。

⑥纵向布局
根据区域功能分为四个层次:
1、专类园展示——区域典型植物集中展示
2、植物多样性展示——模拟植物自然生境群落组成
3、景观绿化展示——绿化形式、新、特、优绿化植物材料展示
4、人文景观展示——植物界历史名人、地方突 出贡献者、重要历史事件、相关会议、人物纪念、游客植物认养等

⑦植物布置
v 外围沿道路布置
松科:松园、云杉园2园;柏科:侧柏园、刺柏园、圆柏园3园
v 红色景观圈:
蔷薇科:珍珠梅园、绣线菊园、栒子园、山楂园、苹果园、梨园、蔷薇园、金露梅园、梨园9园
v 紫色景观圈:
豆科:槐园、紫穗槐园、沙冬青园、刺槐园、皂荚园、锦鸡儿园、黄耆园、甘草园8园;杨柳科:杨园、柳园2园; 木犀科:白蜡园、连翘园、丁香园、女贞园4园;鼠李科:枣园、鼠李园2园
v 五滩: 芨芨草滩、萱草滩、景天滩、金焰滩、马莲滩

五滩、三十园植物布局

副园植物布局

7、沙障设置规格及技术标准
防护林区及外围区设置沙柳立式网格沙障以固定流沙向核心区移动,为防护林区及外围区苗木栽植做保障。沙障以沙柳为原料,用切割机将沙柳剪成50cm长的柳条,沿垂直主风方向开沟,沟深30cm,将剪成的柳条垂直置于沟内,下埋30cm,上留20cm,然后用脚及铁锹将柳条两侧松沙踏实,以防风蚀。设置规格为2×2 m。

8、灌溉系统设计
(1)灌溉类型及方式:灌溉设计类型有滴灌、喷灌、微喷灌等类型。灌溉系统由水源机井、管网和灌水器组成。滴灌用灌水器由普通滴灌带和压力补偿式滴灌带两种,选择原则为:地块地面起伏程度较大,采用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地块地面经过平整则使用普通滴灌带。依据植物园植物分布情况和种植情况敷设,一般滴灌带沿种植行敷设,滴灌带间距为植物行距。按照沙生植物规划方案,示范区滴灌带均为普通型,敷设间距多为2m和3m;核心区主要灌溉方式为微喷灌和滴灌,辅以其他的灌溉方式。外围防护区均以滴灌为主。
(2)灌溉控制方式:灌溉控制方式均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可接雨量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小型气象站等设备。1号机井拟采用2站式控制, 2号机井拟采用1站式控制,总共3站,均为有线控制电磁阀的方式灌溉。
(3)灌溉参数:按照《微灌工程技术规范》有关规定选择灌溉参数。

9、电路系统设计技术标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