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直属单位 >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 > 工程建设
 
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措施
发布时间:2011-05-26     来源:退耕办      作者:郭小平

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草原钢城”包头市隔河相望。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总人口159万人,其中蒙古族17.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08年,全市GDP达到1603亿元,人均GDP1.5万美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52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市第28位,成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 

我市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仅为170—35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地区各占总面积的48%。2000年以来,面对连续三年大旱、生态严重恶化的现实,我市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要求,深化认识,遵循规律,将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统筹考虑,划定了农牧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收缩农牧业生产战线,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构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和谐的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生产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我们在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优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对生态建设投入加大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集中安排在禁止开发区,建设人口整体退出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实现农牧业生产活动全部退出、农牧民全部逐步转移,依靠自然修复生态;另一方面,精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着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扩大建设规模,加快生态治理进度。2000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投资175141万元,完成建设任务520.7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共退出坡耕地135.8万亩,支持了大量农牧业人口转移进城,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未减反增,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13.3亿斤提高到2008年的26.2亿斤,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2000年的614.9万头只增加到1316.27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53元增加到7052元,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农牧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三增”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适地适树、以水定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推进。在树种选择上,草、灌、乔结合以灌为主;在建设措施上,封、飞、造结合以封为主;在建设方式上,实行分区建设,即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方式、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方式、干旱硬梁区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方式、丘陵沟壑区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方式。将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分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人工林逐步向近自然林过渡,呈现出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种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管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规定,结合实际,我市细化工程管理,强化工程监督,着力提高工程质量。一是实行“五不造林制度”,即不整地不造林、种苗不达标不造林、种子不包衣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树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二是推行“三不验收制度”,即土地经营权不到户不验收、林地不抚育不验收、林带间不种草不验收;三是严把“五道关口”,即设计、种苗、质量、验收、管护五个环节。 
   三、依靠科技,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将抗旱造林、荒漠化防治等系列技术广泛应用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也得到推广。组建了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10个,大中型植树机械达到350台套,机械造林面积达到70%以上,有效提高了工程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延长产业链条,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我市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逆向拉动退耕还林治理成果,实现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一体化和饮品、药品、保健品的“五化三品”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了柠条、沙棘、沙柳等六大产业原料基地2000多万亩;林沙龙头企业随之发展壮大,已建成北京王致和集团天骄食品、水利部沙棘中心高原圣果、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宏业人造板、东达纸业、碧海木业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年生产能力人造板22万立方米,造纸15万吨,饮品、保健品5万吨,饲料3万吨,沙棘黄酮2000万粒;生态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等20多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来国内外大批的游客。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示范辐射带动,至2008年底,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12.31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部分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沙产业收入超过50%。 
   五、创新机制体制,调动社会各界退耕还林。为扩大退耕还林建设力量,我市积极推行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建设运行模式,支持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亿利、东达、恩格贝、博源以及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等造林治沙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全市造林面积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有43户,5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了221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到总造林面积的90%。 
   尽管我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尤其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完善措施,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