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直属单位 >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 > 建设成效
 
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2010年度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退耕办      作者:

2004年,我市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站,同时组织开展了沙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开展效益监测工作旨在准确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全面合理地评价工程建设成效,为工程建设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工程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2010年,我市继续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通过对监测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七年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现将2010年效益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一、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基本情况 
监测站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伊金霍洛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径108°58′-110°25′,北纬38°56′-39°49′,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镇,138个(村)嘎查,总人口15.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0万人。该地区属于亚洲中部草原向荒漠化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干旱地带,毛乌素沙地在全旗境内覆盖面积约589 km2。遵循典型代表性原则,依据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模式,在苏布尔嘎镇退耕区建立固定标准样地7个,土壤风蚀状况监测点7处。选取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样本户50户(2010年由于农牧民移民搬迁调查农户减少为45户)。 
2005年,伊金霍洛旗撤乡并镇由原来16个乡(苏木、镇)减少到7个镇,效益监测站所在的台吉召镇与其它乡(苏木、镇)合并,同时更名为苏布尔嘎镇,总人口由8156人,增加到现在的20734人,面积由原来的41.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41万亩。2002年—2010年底,参加退耕户数4117户,17580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1039.5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2631.5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8408亩,人均退耕2.4亩。 
   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站在伊金霍洛旗公尼召林场场部租用一间办公室。共有5名工作人员,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3名,聘用伊金霍洛旗林业局工作人员2名,均为兼职人员。 
   二、效益监测站工作进展情况 
自2004年建立效益监测站以来,已连续七年对监测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监测。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010年度小气候采取每日观测的方法,林草生物量、林草盖度、土壤样品采集等外业工作在每年的8—10月完成,风蚀量在每年的5月和10月分别进行两次调查,次年初进行入户调查,了解退耕户当年的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情况。同时,对监测站所在乡镇的财政收入,一、二、三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 
   三、2010年效益监测结果 
   (一)生态指标监测 
   1.小气候监测 
2010年,监测区年平均温度7.45℃,年内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3.3℃;全年降水325.4㎜,年内最大一次降水38㎜;年蒸发量2082.1㎜;年平均相对湿度46%;年平均风速2.5m/s,大风日数4天。 
   2.土壤风蚀量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全年风蚀量为:杨树+沙打旺种植模式风蚀量平均为94879㎏/hm2,比上一年度同一种种植模式风蚀量减少4.6%;沙柳+沙打旺种植模式风蚀量平均为20614㎏/hm2, 比上一年度同种一种植模式风蚀量减少6.3%;柠条+沙打旺风蚀量平均为48153㎏/hm2,比上一年度同种一种植模式风蚀量减少5.4%,对照样地风蚀量为110208㎏/hm2,比上一年度同种模式风蚀量减少5% 
   3.林草生物量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对照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4093.6 kg/hm2,干重1904kg/hm2(现已成为沙柳灌木林地,株行距1m×6m,平均高2.04m,平均冠幅2.4m2)。沙质耕地2002年退耕杨树行间种草模式,平均树高10.7m,平均胸径10.1cm,杨树蓄积量15.85 m3/hm2;2003年退耕杨树行间种草模式,平均树高6.7m,平均胸径6.9cm,杨树蓄积量5.87m3/hm2。杨树行间种草模式沙打旺平均产鲜草量200.25kg/hm2,产干草量95.5 kg/hm2,地下部分鲜重304.5 kg/hm2,干重197kg/hm2,同比上一年度分别减少了74.1%、85.5%、56%和50.7%。 2003年退耕沙柳行间种草模式,沙柳平均高2.02 m,平均冠幅1.67m2,生物量鲜重5016kg/hm2,干重3008kg/hm2,比上一年度分别减少13.3%和24.7%。2003年退耕柠条行间种草模式,柠条平均高1.82m,平均冠幅1.65m2,生物量鲜重3259kg/hm2,干重1925 kg/hm2,比上一年度分别增加11.3%和6%。      
   4.土壤外业调查 
土样化验结果显示,杨树行间种草模式平均土壤容重153g/cm3,有机质含量9.83 g/kg,速效N13.82mg/kg,速效P16.79mg/kg,速效K 167.62 mg/kg;沙柳行间种草模式平均土壤容重154g/cm3,有机质含量10.78 g/kg,速效N 11.98 mg/kg,速效P15.07/kg,速效K150.32 mg/kg;柠条行间种草模式平均土壤容重155g/cm3,有机质含量9.06g/kg,速效N 16.29mg/kg,速效P 13.44 mg /kg,速效K 135.65mg/kg;对照样地土壤容重154g/cm3,有机质含量10.01g/kg, 速效N11.65mg/kg,速效P 15.03mg /kg,速效K150.32mg/kg。2010年度各样地土壤有机质、速效N、P、K含量较2009年度均有明显增加,说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调查区植被覆盖度增加,最终导致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监测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监测。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于2010年1月3日—1月31日,对选中的50户退耕农牧户中的45户的2010年度经济、社会效益指标进行入户调查。 
   1、经济效益监测 
由于近年来的搬迁、外出上学、工作等原因,调查户数由原来的5个村50个典型样本户减少到45户,调查人口由原来的162人,减少到现在的135人。2010年经济效益监测涉及苏布尔嘎镇5个村45个典型样本户,共135人,户均退耕面积4亩。全年户均总收入88257元,较2009年增加了44726元,增长97.3%,比退耕前户均收入增收76203元,增长632.18%;全年户均净收入70126.5元,较2009年增加了36715.2元,增长109.89%,比退耕前增收61856.5元,增长747.96%。 
   2、社会效益指标监测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监测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监测样本户消费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历年家庭消费(生活、文化)情况统计来看,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物价产品价格的上涨,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45户家庭消费支出在逐年增加。生活消费从退耕前的94790元上升到2010年的506640元,户均消费支出从退耕前的2106.4增加到2010年的11258.7元,增长了434.5%。从历年统计表来看,食品>燃料>衣着>住房投入>水电>日用品支出。 
   从各类土地利用结构情况看,2010年全镇总土地面积为141万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6万亩,占总面积的4.3%;林业用地面积72万亩, 占总面积的51%;牧业用地面积60万亩, 占总面积的42.5%;副业用地面积2万亩,占总面积的1.5%,其它用地面积1万亩, 占总面积的0.7%。 
随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0年全镇总收入13477.1万元,其中,一产收入8086.26万元,占总收入的60%,较上一年度增加3382.26万元,提高11个百分点;二产收入673.86万元,占总收入的5%,较上一年度减少862.14万元,降低11个百分点;三产收入4716.99万元,占总收入的35%,较上一年度增加1356.99万元,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四、效益监测站资金使用情况 
   2010年,上级投入效益监测专项资金10万元。到目前为止,人员聘用资金支出4万元;房屋租赁资金支出3万元,收集数据及检验检测费支出0.8万元,交通、旅差补助支出2.2万元,共支出10万元。 
   五、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史上最为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其建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多方重视。随着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为工程建设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凸显。但由于效益监测经费紧张,我市无法全面开展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作,现在只能对毛乌素沙地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监测,从监测内容到范围都受到限制,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所以监测工作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建议上级部门应就此做出长期规划。 
   (2)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开展在我市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 
   (3)监测内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改善区域微气候、保肥育土、减少风沙危害、增加生物量的生态效益过程。由于资金不足,目前监测工作还是有限的,未能达到系统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如退耕还林在涵养水源、控制区域沙化面积等领域的探究,也未能在“碳储存”、“净化大气环境”这样一些社会上最受关注的监测上给予评价,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拓展监测内容,以便更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监测技术。近年来,3S技术在林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由传统的监测手段和管理统计数据方式的信息系统向着以空间数据为主转变。建议把3S技术纳入到退耕还林监测体系,形成传统监测与3S计算机网络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监测体系。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